李乃蔚写实工笔人物画之我见

李乃蔚写实工笔人物画之我见

(王运明鄂藏协)李乃蔚老师是享誉中外的画坛名宿。他从艺四十余载,研习中国画,笔耕不辍,破蚕而出,开创“极致写实工笔人物画”全新的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风格独具,成为武汉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久前我有幸受邀到李乃蔚老师“雨荷堂”画室作客,近距离接触到这位风度儒雅、谈吐不俗艺术大家,由于我们间有极好的机缘和印象,彼此间聊的深入而投机。从交谈中让我对他的绘画思想、绘画风格、绘画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李乃蔚写实工笔人物画之我见

图李乃蔚作品《红莲》

在欣赏李老师的作品和与之交流中,我们重点谈到了他的极致写实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这个话题。什么是”极致写实”?它和冷军的油画”超写实”有什么不同?在交流中我都得到了答案。我体会到李老师的极致写实工笔人物画应该是着墨于质感的表达,运用中国画独有的笔、墨、纸、颜料等工具和技法,区别于西画工具、材料技法的写实,借鉴和运用与中国绘画渲染技法有异曲同工的古典油画罩染,从技法上追求画面的温润厚重等画面质感的艺术效果,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大胆探索,突破中国画固有的短板,创造出他自己独创的一种画派风格。

李乃蔚写实工笔人物画之我见

图李乃蔚作品《织女》

李乃蔚写实工笔人物画之我见

图李乃蔚作品《李自成进京》

李乃蔚的写实工笔人物画似乎不带有特别的观念性,主要是他没有颠覆传统工笔画和创立新的写实画派的意图,但他个人的天性要把事做得尽善尽美,把画画得极致,在传统的基础上推进写实的技巧。”李老师的作品是在传统工笔人物画写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古典油画的某些视觉效果,用纯粹的中国画材料、技法等元素,以传统工笔画淡彩的技法,拓展并延伸“三矾九染”的技法规范,充分发挥宣纸和中国画颜料的表现能力,尽可能发挥传统工具、材料的表现潜能,更真实地表达人物、场景、道具等的质感和真实性,既使观者面对画面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又能感悟到中国绘画“气韵生动”的艺术空间。

李乃蔚写实工笔人物画之我见

李乃蔚写实工笔人物画之我见

图李乃蔚作品《山菊》

中西在古典绘画上有相通之处,都是经过多遍渲染,追求温润厚重的画面质感。中国画以线为骨,以墨为肉的表现手段,致使笔墨在能渗化的宣纸上得以自由地发挥,也随之使中国工笔人物画得以解放,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便会派生出不同的审美观点,这就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对于写实,中国画是可以接受的。李老师他把传统技法推进了,但并未脱离传统。他的创作并不是将中国画标新立异另起炉灶,那样就不是中国画了。创新谁都可以说,但真做到难上加难。创新一定要得到认可而作为品评标准,来奠定中国绘画新的美学特色。早期张大千,刘海粟都在力图将自己的作品实现这个标准。

结果,中国画因为笔墨表现方法的限制,毕竟墨与宣纸不能象油画颜料和画布那样反复揉搓涂沫。最早改变中国画传统的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他把西洋油画的画法带入中国,又与中国绘画的风格融合,以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创作出一批以帝王审美要求为标准的作品。由于受材料的限制,西画模仿中国画容易,而中国画要改变西画则难上加难,李老师大胆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摸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独有画风和技法的路子。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法,而人生际遇、性情禀赋的差异又使其表现方式千姿百态……”

图李乃蔚作品《聘》

中国画是以线为骨,以墨为肉的表现手段,谁都无法绕过中国画体系、图式规范。李老师的作品追求的是线和色相融,浑然一体。线是人物的骨骼和经络,色彩是人物的肌肤,让它们双方去糅,互相渗透、融合。达到画面唯美,自然天成的效果。

李老师谈到起线稿起得很艰难,有人说过李乃蔚的画好画,拍张照片照着临摹就行了,其实不然。仅凭一张照片还真没办法,如果是油画可能好办,它们的立体关系是同步的;但若画成中国画,最大的问题在于勾线。他对起稿非常认真,只是在画的过程中逐渐把线弱化了。有时一张线稿起一个月,逐根线去抠,因为画的是极端写实,一般传统叫写真。举个例子,鼻子侧面简单画起来是一条直线,但严格来说哪里是骨头哪里是肌肉,是很微妙的起伏,可能是笔略微弯曲那么一点点,都不见得察觉得到。每一根线,形体、面部,特别是五官,错一毫米,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中国画是用线来定位的,所以比写实油画麻烦很多。

图李乃蔚作品《蓝花花》

有人指出李乃蔚的极致写实是创新。可李老师不这么看,他不认可这个说法。因为中国画具有一套自身流传有序、体系完备的图式规范,无论何人,都无法绕开这个规范而取得成功。“中国画不要谈创新,但可以谈推进演进,”李可染对继承创新有个观点:以最大功力打进传统,以最大勇气冲出去。不能落入古人和传统的窠臼,在继承基础上还要有所创造。中国画的“极致写实”的前提是这个艺术门类的定位,它的技术、材料、工具是有规范的。李老师说“国画材料,宣纸、墨、颜料,老祖宗创造发明的物什并非都用来写实的。别人觉得我这想法付诸实施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走是扩展中国画写实边沿的路,这个方向实际上就是中国画的短板。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有意识地进行反复尝试、探索”。

中国画的“极致写实”也有感性的因素,和西方写实油画所用的三维立体素描、环境色彩、人物体积的高光等元素不同,中国话是在人物二维半的规范内塑造体量感和用固有色彩等来表现画面效果的,这就是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人改造中国画,把西方素描带入中国画,素描+水墨,不伦不类,简单化套进去,没有消化。李老师的工笔画,不是三维立体,没有明显高光,只画固有色彩,不画环境色,用西方线性素描,是二维半。远看是大平面,近看是凹凸,衣纹深染色,是凹凸法,传统基础上深入了、强化了。他的作品《李自成进京》就不用三维立体,是平面的,否则传统味道不够。

美术界有当代工笔人物画“北何(家英)南李(乃蔚)”之说。但两者画风各异,一般来说临何家英的画还好,但临李老师的画无从下手。李老师的绘画技法是公开的,就是纯淡彩一遍遍地染,整个画完成,一百多遍还看得见纸的纹路和透明,这一般人染不出来,为什么?这好比走路一百米的距离,你怎么走都行,走路、跑步都行,但从一米到第一百米的距离,火候如何把握,走到终点停下来。关键在于有些人没走到就停了,有些走过了还没停。几十遍上百遍画不脏,纸没破,点到为止,最终找到一个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