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新安江回来没有多长时间,没想到新安江发大水了,如今,每到汛期江河发大水几乎成了常态。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人水关系,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伫立凝望均是情(一):渔梁坝
我要去一次新安江,是因为每年授课时都会为学生提到新安江上的工程而种下的情缘:古老的工程、现代的工程。您知道新安江吧?大名鼎鼎的钱塘江上游即是新安江。
古人有言:平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渔梁坝是古徽州的一处水利工程,有目的地去探访渔梁坝是我第三次脚踏实地“无梦到徽州”,而不是“做梦到徽州”——我个人愿意这样理解此诗。
渔梁坝建在新安江的上游支流练江之上。在如今的地图上,练江也标注为新安江,使人难以分晓何者为主流、何者为支流。
(渔梁坝位置示意)
从黄山北站下车,出站即听到导引游客乘坐旅游专线的喇叭声,我问是否可到达渔梁坝,答案是否定,只好打车前往。上车后出租司机再次询问乘车的目的地,我说渔梁坝。车启动了,司机说:怎么去那里?我反问:去渔梁坝的人不多吧?他说:是。到此,我没有任何疑问和诧异,水利工程处于荒野山沟,那是正常的啊。
出租车行驶在乡间原野,远近一片绿,散落的皖南村落,就点缀在这绿色之间。过去读过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写的有关胡适的著作,加上前两次的旅行所见,为徽州一带多山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一路的行程却都是平地,想这一片是富庶之地吧!
车停下,是一个洁净而颇具现代化色彩的镇子。司机说,到了。我下车道谢,往前走数步,却看到一个卖票窗口一样的小房子,旁边绘着渔梁古镇旅游导览图,我未来得及看图的内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渔梁古镇”四个大字。我是去渔梁坝,不是来渔梁古镇啊!莫非是搞错了?急忙回头再去找那个出租车,已经离去。心想,搞错没关系,可要再找出租车就难了,该怎么办?转瞬之间,我脑子里掠过数个怎么办!
(渔梁古镇简介)
我站在原地怔了几分钟,转而去看那个导览图,一眼扫过去,就看到了渔梁坝的标识,渔梁坝离我所在的位置只在咫尺之间!原来那个司机对当地真的熟悉,已经把我拉到了距皖南著名古代水利工程——渔梁坝最近的地方,心里不自觉又生出一番谢意。
小房子的侧边就是一道陡峭的台阶,那是处于胡同内的台阶,当走到台阶底部,从胡洞内出来的时候,只觉眼前一亮,视野骤然开阔起来,一条宽大的河谷呈现在眼前,不远处的河谷上游,一座水坝横卧中流,“渔梁坝”!我脱口而出。时在近午时分,太阳十分的耀眼,似乎一切都分毫毕现。河水,靠右岸奔流,水平如镜,波澜不惊,竟川含绿,尤其是右岸山表的松竹倒映下来,为水面平添了一层鲜绿!晚春初夏时节,那绿还呈现出一种嫩鲜,注入水中,就为那极为洁净、无色透明的水流注入了灵魂。河的左岸,是没有一点湿痕的河滩,河滩质,是带着棱角的石头,而不是圆圆的河卵石,或因为,这些石头并没有经过遥远的行程,由此我可推测出沿河山体岩石的破碎。
(渔梁坝远眺)
我走上了渔梁坝,伫立在炽热的阳光下,仔细、静静地思索着这道古坝的精妙之处,这对我,没有困难。就在我思索的过程中,忽然就来了许多的学生,总有五、六十名之多,有老师带领,导游拿着扩音喇叭开始讲解。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自己的思绪断断续续,并没有因眼前的场景而完全停下来,那讲解的喇叭声,却有一句没一句地飘进耳朵,下边,将我的理解和那飘进耳朵的信息综合起来,简记如下:
渔梁坝是一座重力坝,所谓重力坝,就是靠自身重力维持稳定的坝工,也就是,坝底的摩擦力能够抵抗住上游水的推力。重力坝的基本剖面是三角形,但渔梁坝的坝坡却非常、非常缓,与现代坝工完全不同,渔梁坝是我平生所见到过的坡度最缓的坝,包括土坝在内。这有其必要性,因为渔梁坝事实上是滚水坝,而坝体本身由石头通过榫卯结构、嵌固元宝钉(或称燕尾钉)联结而成,虽然极富巧思,但毕竟不似现今的混凝土大坝那样是“一块整体”,平缓的坡面可有效地减少因坝顶泄洪而导致的坝体破坏。
坝体有三个泄水孔道,深浅不一,水小时,最深的孔道泄流,水大时,三个孔道一齐泄流,发大洪水时坝面溢流。设置三个深浅不一的泄水孔道,可自动调节下泄流量,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上游水库都有一定的水深,有利于上游通航,而下游又不断流,不碍于上下游用水,不碍于放筏。泄水孔道总体偏右岸设置,因而河道主流偏右岸,这有利于保护渔梁古镇,渔梁古镇就坐落在河道左岸的台地上。大坝未截断天然河流,鱼儿能洄游,整个河道作为一条生态廊道可保持通畅。任何情况下过流都自动调节,完全不需要人力操控。
(平缓的坝坡)
(榫卯连接与元宝钉嵌固)

(渔梁坝平面示意说明,修改于毕忠松等【1】)
渔梁坝,绝不仅仅是一座冷冰冰的大坝,而是作为“文化”遗产,进入了徽州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内,我看到了对渔梁坝的总结。
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歙县渔梁古镇,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拦河坝,渔梁坝既可蓄上游之水,又可缓坝下之流,兼灌溉、行舟、放筏之利。渔梁坝始建于唐,历朝多有重建。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采用重达吨余的大块花岗岩垒砌而成。坝的每层条石之间用石锁相连,上下层之间嵌入石键,左右条石之间楔入“元宝钉”,紧联一体,为全部砌石的重力滚水坝,坝中间有三道排水门。
渔梁坝为徽州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徽州府城重要的水口建筑。
(渔梁坝说明(摄于徽州文化博物馆))
在这段说明中,将“蓄上游之水”列为其用途的第一项,盖因“环绕郡城扬子、布射、富资、丰乐四水,分派合流,直泻如练,而抵于城南”(《江南通志•舆地志》卷十五),由此可知,上游河道坡度太大,只有建坝抬高水位,上游才有用水的方便性。同时也可知晓,练江之得名,在于合流直泻如练。“缓下游之流”则指防洪,可降低洪水的猛烈程度。
说明牌中有“水口”一词,《现代汉语词》中不见有对“水口”一词的解释,其属于“地域”文化的用词,同样,我在徽州文化博物馆找到了水口的标准解释:
徽州水口是古代村镇的公共绿地,是徽州村落形态中传统观念、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表露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它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保存徽州传统文化的良好居住环境。水口一般指“一方众水所总出处”,多选在山脉转折或两山夹峙之处,并常营造桥塔亭阁等建筑、构筑物,以增加锁钥气势。水口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也是村落内涵的灵魂,古代徽州人认为它制约着整个村落的“吉凶祸福”。
简单来说,“水口”就是聚拢“风水”的要处。徽州人确实相信“水口”的作用,尤其是相信渔梁坝“水口”的作用,认为它体现了“山环水绕及藏风聚气”的思想【2】。举例可说明之:“康熙三十一年渔梁告成……,一科三元于斯为盛。”“功以告成。午未乡会……谓乡会三元,为从前未有,且数载以来民气和豫,百废具兴,皆归功不妄,谓渔梁未筑则凋敝,若彼今则民气欣欣,如春木之向荣而科第因以益显,不可谓非重修渔梁之力也。”【3】即将“科第益显”归因于渔梁坝。
在渔梁古镇的简介中,有下面一句话:渔梁古镇“是徽州首埠,徽商之源”。这样写,在于,渔梁坝修成之后,这里成为徽州的“水埠码头”。徽州多山,交通不便,而从渔梁坝出发,沿河下行,易达杭州,而具有开拓精神和坚韧意志的徽州商人,从此可走向全国。从这里走出的徽商实在是太多了,去徽州文化博物馆看看,就知道,原来那么多有名的商号是徽商:张小泉、张一元、王致和……
(徽商牌匾)
其实,从渔梁坝走出去的,不只是徽商,大约还有徽州的文房四宝,有徽班,有陶行知、胡适、詹天佑……
来看渔梁坝,我顺道看了徽州文化博物馆,缘此,我知道了四个字:“程朱阙里”。我理解为,徽之邹鲁。
渔梁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江南第一都江堰”之称,其实呢,都江堰是无坝引水工程,而渔梁坝是有坝水利工程,其初创于唐,在中国古代水利科技史上占得一席之地,未必需要借都江堰的大名。
又及:我五月份去的渔梁坝,写此文时徽州发了大水,处于河畔台地上的渔梁古镇也遭了水灾。由于对地势差有亲身的体验,因而对这次水灾之严重感到震惊;2021年,徽州刚遭过一次水灾,犹记洪水景象触目惊心,冲毁了位于屯溪的一座古桥,印象中我看到过那座古桥,30年前了。由于其特殊的坝型,我相信此次的汹涌洪水未必能对渔梁坝造成什么大的损害(靠左岸坝趾处还是有点让人担心,新安江泄洪似乎仍在进行,我不知也。但愿无恙。),但我却想到了职业生涯一直从事水利工作的一位同学的话:如今科学是如此的发达,而我们却连天上下雨地下流的事情还没搞好。他的话,正是针对今年汛期刚来,汛情不断的感慨。
甚矣,治水之难也!微禹,吾其鱼乎?
治水,仍需探索。